最近,首都医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翟惠虹教授接诊了一位30岁出头的胃癌患者小刘(化名),发现时已是胃癌晚期。抽烟、喝酒、熬夜、吃饭没规律,曾经是小刘的生活常态。
在我国,胃癌等恶性肿瘤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属”,在惋惜和痛心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了解,如何远离这种疾病。
翟惠虹教授近日做客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系列直播活动——“健康大咖谈”直播间,就公众关心的“保护胃健康”话题进行了权威解答,在此带您快速浏览核心要点。
胃癌容易找上哪些人
年轻人患胃癌的越来越多?
翟惠虹教授:大城市的年轻人发病人数有增加趋势!
总体而言,胃癌的发病率在所有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二,但呈逐渐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在欧美、日本都比较明显。这是因为,随着冰箱的普及,公众更易获得新鲜的蔬菜水果,加之公共卫生水平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逐步下降,进而使胃癌的发病率降低。
但是,另外一种类型的胃癌,即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癌发病率逐渐增加,这类胃癌目前在所有胃癌的发病率中占1%~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快,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增多,所以这类胃癌的发病率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中有增加趋势。
胃癌的高危因素包括哪些?
翟惠虹教授:一般来说,胃癌的“帮凶”有5个。
幽门螺杆菌
是定植在胃黏膜的一种特殊细菌,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胃部细菌,与肠型胃癌相关。如果感染查出幽门螺杆菌,也就是幽门螺杆菌阳性,尤其是感染了有*性的幽门螺杆菌,将来患胃癌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
盐
事实上,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最多只有1%可能发展成为胃癌,这就需要结合其他因素了,比如盐。在高盐饮食环境下,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力发生改变,其*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导致胃粘膜上皮细胞损伤,进而转化成胃癌。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和高盐饮食结合到一起,为胃癌的发生提供了催化剂。
年龄
胃癌的发生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从50岁开始,发生胃癌的机率增加;进入70岁后,胃癌发生的机率成倍增加;到了80岁、90岁,风险更高。这种现象符合大自然规律,胃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工作了一辈子,从50岁开始胃的自我更新修复能力开始下降,修复为正常胃粘膜上皮的能力减弱,转化成胃癌的风险增加。
性别
男性患胃癌的几率是女性的2倍~3倍以上,在全世界都是同样的现象和规律。究其原因,与男性的染色体有关,即遗传基因;同时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有关,如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饮食习惯方面,男性更喜欢肉、高盐食物,不喜欢蔬菜水果;此外还有社会赋予男性的责任,导致其压力大于女性。上述综合因素决定了男性患胃癌的机率更高一些,不仅仅是胃癌,还有一些其他肿瘤,也是男性患病机率明显高于女性。
家族遗传
一方面,遗传基因在胃癌的发病率中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实它的作用没有那么大,胃癌是多基因、多阶段、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遗传基因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有胃癌家族史高危的人群,会受到其家庭的不良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影响。但如果后天养成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那么这个方面的作用会降到很低。
有高危因素就一定会得胃癌吗?
翟惠虹教授:当然不是!
所谓高危,是患胃癌的风险概率高于一般人群,但通过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善,是可以不发展为癌的。但若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情绪中,身体的免疫功能会下降,雪上加霜,导致癌找上门。
高危人群通过积极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明显降低胃癌的发生率;通过生活、饮食方式调理,亦可降低胃癌的发生率。所以,通过干预,不是每个高危人群都会发展为胃癌,其患病机率只有1%~2%。
如何早发现
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如何能够做到早发现?
翟惠虹教授:即使害怕,高危人群也要做胃镜筛查!
一般情况下,筛查年龄从40岁开始。但是有胃部不舒服症状的年轻人,尤其症状持续存在,尽管这些不舒服的症状没有任何特异性,尽管没有食欲下降、饭量减少、体重减轻等“报警信号”,同样建议进行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攻略
有痛胃镜和无痛胃镜的区别做胃镜检查,尤其是普通胃镜检查时,患者恶心呕吐的反应会比较明显,由于年轻人对于外界的敏感性较强,所以这种反应年轻人可能会更明显。
在这种情况之下,可以选择无痛胃镜,也就是给患者应用一定的静脉镇静药物,减少咽喉反射,降低病人的呕吐反应,从而顺利接受胃镜检查。
哪些人适合做无痛胃镜只要没有严重的心脏疾病、严重的肺脏疾病,基本上都可以做无痛胃镜。但如果在做胃镜检查时,出现了上呼吸道感染,咽部有不适感,则建议停止检查,因为此时气道有炎症存在,做无痛胃镜可能出现短暂性缺氧现象。这种情况一般建议患者择期检查。
胃镜检查时间常规胃镜检查一般是8分钟左右,如果发现病变,进行活检处理,可能会多花一两分钟。总体而言,胃镜检查10分钟左右基本可以结束。
检查前注意医院的要求完成乙肝、艾滋、梅*等感染指标的筛查,血液学项目和心电图检查。在此基础之上,胃镜检查的前一天晚上10点之后不允许进食,做无痛胃镜检查当天早晨不允许喝水,以免检查中发生误吸。
此处敲黑板!!!对于高危人群,建议1年~2年的复查间隔;非高危人群,3年~5年的复查间隔。一次胃镜,仅能代表一段时间内的胃部状态,并不能代表终生不患胃癌。
如何规范治疗
如果真的不幸得了胃癌,怎么治?
翟惠虹教授:治疗需结合肿瘤的早中晚分期,患者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简单地说,对于早期胃癌,推荐内镜下治疗。内镜下切除,也称为超微创治疗,既可以治愈胃癌,又可使胃的完整结构不受损失,术后胃功能完全恢复。
但内镜下治疗对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是有要求的,超过相关规定,就无法内镜切除,因为达不到肿瘤的治愈性切除目的,此时即使行内镜切除,也会有脉管、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胃癌能治愈吗?
翟惠虹教授:要看患者个体的具体情况!
早期胃癌,行内镜下治疗即可达到治愈目的。即使不幸检出时已是胃癌中晚期,能手术切除的则尽可能切除。此时为了延续生命,所付出的代价是胃的部份或全部切除,因此生活质量会受到明显影响。
如何远离胃癌
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不良行为会伤害胃?
翟惠虹教授:饮食不规律、高盐、蔬菜摄入量少、吃饭狼吞虎咽、吸烟、熬夜……日常生活中,这些坏习惯正在悄悄地伤害着我们的胃。
身体出现哪些“预警信号”,说明胃可能出现问题了?
翟惠虹教授:不明原因的食欲减少、饭量减少、体重下降、黑便等。但这些情况出现时,可能已是中晚期胃癌了,早期胃癌是没有症状的,还是建议定期体检。
一般人群如何预防胃癌?
翟惠虹教授: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预防胃癌至关重要。戒掉吸烟、高盐饮食、少蔬菜饮食这些生活中的坏习惯,胃癌就会少上门;除此之外,有*力的幽门螺杆菌会对胃粘膜造成了萎缩肠化破坏,根除这个致病菌,亦可防控胃癌。
(本文根据直播内容整理)
医者名片
翟惠虹,首都医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微创减重治疗协作组秘书,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整合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学组)第一届委员会委会,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消化道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学组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
对胃肠疾病的诊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胃肠道早期肿瘤诊治、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中的关系有较深入研究,常常接诊疑难病例并致力于相关研究。研究主要方向: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分子网络调控机制;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
自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主持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共11项。国内外期刊发表论著约50余篇,其中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著15余篇;参编《消化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临床基本素质及执业能力训练》等著作。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健康大咖谈”简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支持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的健康科普知识,年初,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向社会公布了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为动员专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形成系列品牌,专家库管理办公室将开展“健康大咖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系列直播活动”,由健康中国*务新媒体平台具体实施,力争聚合国家级专家资源,打造精品科普栏目,并通过健康中国*务新媒体矩阵进行推广,扩大权威科普内容传播。
策划:方彤谭嘉
文字:甘贝贝
编辑:甘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