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各行各业都在“内卷”,工作压力、学业压力、生活压力避之不及,心情焦虑、抑郁者十有七八,各种结节、增生、肌瘤、囊肿以及脂肪肝、三高、肥胖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然而,在传统中医看来,这些或多或少都与“肝”的气血郁结有关。
中医对肝的认识
传统中医认为,肝在五行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通于春气;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肝藏*,在志为怒;其经脉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中医认为肝的生理功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主疏泄而调畅气机。肝具有调节全身气机、调畅情志、推动津血运行、协助脾胃运化、调节男子排精及女子月经等功能。
2.主藏血而调节血量。血液在人体保持一定衡量,供机体之需要,藏血这一生理过程对人体的正常代谢非常重要。
3.主敷和、养筋脉而充润爪甲。肝主筋,在生理上人体的筋都依赖肝之气血敷布濡养,肢节才能运动灵活。古人认为肝为“罢极之本”,“罢”音义同“疲”,为疲劳、劳困之义,“极”是极限、过度,故消散疲劳之根本在肝,肝与耐受疲劳密切相关。
4.受血而上养双目。临床上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昏花、痛胀,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以形补形”,用动物肝脏来治疗目盲。
肝“生病”了会有哪些表现
传统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肝气拂郁,百病丛生”,肝为“五脏之贼”。肝病病位在肝,常可波及胆、胃、脾、肾,形成肝胆湿热、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肝肾同病等证候,病理因素复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肝气血易郁。中医认为,肝是人体气血流动布散的枢纽。人体内的津液水湿、阴血精微物质都需要气的推动,气不流动,津液、阴血就会化成痰湿、瘀血淤积起来,淤积在甲状腺就是甲状腺结节,淤积在乳腺就是乳腺增生,淤积在子宫就是子宫肌瘤,临床上这些甚至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人身上。
此外,肝郁还体现在一是气滞,疏泄不畅,可见胁痛、胸闷、抑郁、焦虑、头痛、月经不调等;二是气逆,致眩晕头胀、易怒失眠或横逆犯胃,导致呕吐恶心;三是血瘀,可见体征肝脾大、蜘蛛痣等。
2.肝脾易不调。中医临床上常见“木克土”,肝郁脾虚,也就是肝的气机疏泄敷布不畅影响了脾的代谢运化功能,加之现代人多饮食不节、多坐少动,容易引发脂肪肝、代谢综合征(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肥胖)等。
3.肝阳上亢。可见高血压、眩晕、耳鸣、头重脚轻、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腰膝酸软、足痿无力等。
4.肝血亏虚。可见目视不明、爪甲枯脆、乏力等症。冲任不足,血海空虚,可引起月经量少乃至闭经。肝藏血,血舍*,肝血不足,“*不守舍”,则会失眠、健忘、精神萎靡。
5.肝阴不足。可见胁肋隐痛、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等。
医院传统中医肝病门诊
基于对传统中医“肝”及肝相关经络的生理认识,结合肝系常见气血阴阳功能失调的病理特点,医院肝病科设立传统中医肝病门诊,针对肝郁、积聚及肝病高频症状,采用整体观和个体化、动态化的辨证论治,体用结合,补泻适宜,运用中药、食疗、敷贴、导引等综合手段治疗与传统中医肝病相关的疲劳、焦虑、抑郁、胁痛、头晕、失眠、月经不调等症状及脂肪肝、乙肝后综合征、代谢综合征(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肥胖)、乳腺增生、各类结节、肌瘤、囊肿等,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
专家介绍
传统中医肝病门诊:*博韬
医学博士,执业医师,副高级职称。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肝病方证研究方向。师承上海市名中医朱邦贤教授和祝峻峰教授,长期从事传统肝系疾病的中医药方证临床研究及近现代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华继承工作。现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肝胆病分会理事,参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疾病分类体系(ICD-11)传统医学(中医)章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版《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制定(中医国家标准版)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
业务擅长:融汇中医名家经验,经方与时方结合,调治与中医肝系功能气血阴阳失调有关的疲劳、焦虑、胁痛、头晕、失眠、眼干涩、腰酸、爪甲不荣、各类结节积聚、记忆力下降、月经不调等症状以及脂肪肝伴代谢综合征(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肥胖)等。
周一下午(大柏树)
原标题:《郁闷、亚健康,结节、增生、脂肪肝,竟都是因为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