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萎缩能活多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抗癌第一人凌志军从癌症晚期到肿瘤消失
TUhjnbcbe - 2023/8/18 21:21:00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凌志*一口气喝光6碗疙瘩汤,又将面前的清蒸鲈鱼、蚕豆粒一扫而光。他说不清是想安慰妻子,还是想向医生证明这么能吃不可能得癌症。可当他放下筷子的那一刻,所有的豪情突然化为乌有。因为妻子几乎未动筷子,只是面色苍白眼含怜惜地望着他。

凌志*身为人民日报社记者,常驻上海华东分社工作。在年之前的10年间,凌志*连续出版《交锋》、《联想风云》等9部畅销书籍,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

就在凌志*生病前一年,他为新书《中国的新革命》,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7天,如此超负荷连续工作12个月。

年2月8日,凌志*为新书画上句号,顿觉浑身轻松。他本以为能美美地睡上十几个小时,却在凌晨惊醒,天花板、四周的墙壁在眼前拼命地旋转,头痛、恶心,说不出的难受。

其实凌志*在此前一段时间,时常在夜间惊醒,还总是莫名其妙地发低烧。凌志*为了赶稿子,医院检查,有时强迫自己休息一天,就接着工作。

可这一次凌志*实在顶不住了,只得强撑着摇摇晃晃的身体,医院看病。

“颅脑、肺叶都发现恶性肿瘤,已经不能手术,只能全身化疗。”

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办公室,望着自己的颅脑与肺部胸片上的阴影,听着医生口中吐出的冰冷结论,满脑子都是死到临头的绝望。

凌志*无论如何都不相信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平时都很少感冒的自己,怎么一下子就成为晚期癌症患者。

其实凌志*对癌症并不陌生。因为他的父亲凌建华,多年前就是患上肺癌去世。

凌建华曾在新华日报社与人民日报社任职,一直是儿子心中效仿的榜样。只是命运多舛,凌志*刚初中毕业就被迫离开北京,赴外地一家工厂成为一名电工。

苦难是最好的老师。凌志*始终未忘能像父亲一样拥有远见卓识的梦想,于是只要一有空闲,就拿起书本拼命学习,终于在年入职新华社,成为一名记者。

时隔10年,凌志*通过自己的努力回到北京父母身边。5年后,凌志*又通过自学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

可当凌志*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家向父母报喜时,才从母亲口中意外得知,父亲肝癌晚期,已经时日无多。

凌家人虽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他们对癌症知识的了解,并不比别人多。所以他们除了心怀恐惧地完全听从医生安排,再也无计可施。放疗、化疗整整折腾2年,也未能留住凌建华的生命。

凌建华的性格与儿子乐观开朗的性格明显不同,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总是喜欢憋在心中自我消化。凌建华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一封信,信中讲述了自己性格缺失带来的压抑,希望儿子能做最精彩的自己。

父亲的去世,让凌志*懂得生命的短暂,明白若想活得幸福快乐,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自此凌志*无论工作生活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去跑步、游泳、爬山…

凌志*如此积极锻炼身体素质,但还是被癌症盯上。按照医生的说法,凌志*肺癌已向脑部转移,如果不配合手术、放化疗,最多还剩3个月的时光。

凌志*不相信医生的结论,遂为确诊脑内病灶,又花医院神经外科的一个权威专家号。

由于没有人预约准确的就诊时间,那天凌志*忍耐2个多小时的路途颠簸,又在椅子上苦等3个多小时,才终于等到专家下班前的最后几分钟。

凌志*本想抓住这个难得与专家面对面的关键时刻,把自己突然发作的症状,尽可能详细描述一遍。可是专家好像根本不在意他的存在,只是指点着他的核磁共振胶片,回头与身后的学生侃侃而谈。

凌志*想努力提高声音,以便将专家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来。可专家只是扫了他一眼,并且因为被打扰而显得有些不痛快。

有时病人家属内心的紧张焦虑比病人更甚。一直站在旁边的凌志*的妻子,实在没忍住问专家“肺部病灶与脑部病灶有什么关联吗?”

“你们希望它们有联系吗?”专家一句话吓得凌志*夫妇再也不敢发表意见。

也许专家们看到这样的病例太多,已失去与病人悲欢相通的能力,遂在他们眼中病例分析似乎比病人本身更重要。

元挂号费,短短几分钟问诊,凌志*只得到一个带着“?”的诊断书:胶质瘤?多发转移病变待排除。一个大大的“?”,一个“待排除”,似乎又给凌志*留下一个回旋之地。

凌志*的妹妹旅居比利时,是糖尿病领域的世界级专家。妹妹在欧洲邀请国际知名的神经外科专家,给凌志*远程会诊。

欧洲专家把凌志*的9张胶片悬挂起来,仔细倾听发病经过,反复讨论研究1个多小时,给出脑部病灶有可能不是肿瘤,或是良性肿瘤,尚需进一步确诊的结论。

国外专家的意见给凌志*带来生存希望。但因为是远程会诊,国外专家没有看到病人,所以他们又极力推荐凌志*在国内再重新会诊一次。

凌志*的妹妹为此专门飞回北京,本想把国外专家的意见说给接诊的专家听。但那位权威专家依旧给出了“转移瘤,不能延误最佳治疗时间,必须马上手术的建议。”

“如果不手术会怎样?”凌志*的妹妹问出了,也许每一位病人家属心中都有的疑问。

“不手术?那就等着呗!”专家言外之意,相信谁都能听明白。

凌志*那段时间也阅读了大量医学书籍,对有关癌症的知识已不再是一无所知。

凌志*知道所谓的化疗,仅仅能将治愈率由60%提高到62%,可以说对癌症的治疗效果影响甚微。更何况凌志*还曾亲眼目睹父亲放化疗后,脱发、呕吐的痛苦,这些都不是凌志*想要的生活质量。

所以凌志*经过慎重斟酌后,决定接受肺部病灶切除手术,但拒绝术后放化疗以及服用昂贵抗癌药的治疗措施。同时凌志*也拒绝接受开颅切除脑部病灶的手术。

可以说凌志*一次下了两个*注,他当时只想着在静养中慢慢等待三个月大限的到来,却未料两个*注都*赢了。

凌志*出院回家“等死”的日子,各路朋友接踵而至。他们不仅给凌志*带来关心问候,也带来了各式名医。

其中有一位据说出身治瘤世家的“刘太医”,家中有一味祖传的“控岩散”,治疗肿瘤效果特好。第一次见面,“刘太医”让凌志*先吃“牛筋汤”和“开胃汤”,3个月后再吃“控岩散”。

“牛筋汤”必须用未经加工漂洗的牛蹄。凌志*的一位朋友特意到肉牛屠宰场找来这种东西。

未经清洗的牛蹄颜色黑*,一股刺鼻难闻的气味扑面而来。但凌志*并未嫌脏,反而像迎接能拯救生命的奇珍异宝般,恭恭敬敬地接过牛蹄。

就连素爱干净,对异味一向敏感的妻子,也未嫌弃这堆臭东西,反而精心地将牛蹄切成小份放入冰柜珍藏。

几年后,凌志*读《乔布斯传》,看到乔布斯患上癌症曾吃马粪治疗这一段时,再回思自己吃牛蹄的经历,感觉自己太能了解乔布斯的选择。

也许人在生死一线的紧要关头,只要他自己相信有用,别说吃马粪,估计有人说人粪能治病,照样能吃下去。

凌志*同意服用“牛筋汤”和“开胃汤”,但他拒绝服用“控岩散”,因为他发现“刘太医”的个人简介中有不实的东西。

于是凌志*动用昔日当记者时的影响力,开始调查“刘太医”的来龙去脉,结果未找到“刘太医”所说的“刘家诊所”与“刘家会员”。

当然凌志*拒绝服用“控岩散”,还有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就是脑部病灶已经缩小,还有什么必要吃“控岩散”呢?

凌志*夫妻俩,曾经一个那么虔诚的熬药,一个那么虔诚的吃药。也许人只有到那个万不得已的时刻,才能知道自己还会变成那个样子。

有时凌志*听到妻子躲在外边泣不成声,但他在里面依旧能呼呼大睡。因为凌志*早就没有了眼泪,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生与死临界线的敏感。

凌志*从未因病情辗转反侧,几乎都是倒头就能睡着。一觉醒来,哎吆自己咋还活着呢,遂又马上进入一种求生状态。

春暖花开,离医生断言的“3个月”大限越来越近。凌志*与妻子依旧四处寻医问药,其中就有让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从植物人状态醒来的凌锋。

据大限仅剩最后一周了,医院复查,CT显示凌志*脑部乒乓球大小的病灶,不仅没有扩大,反而明显缩小。

凌志*得到神经内科医生的认可,终于躲过被锯开脑袋的命运。那天晚上,凌志*夫妇在同一家餐馆,点了与确诊那天一模一样的菜:蚕豆粒、清蒸鲈鱼、疙瘩汤。

脑部病灶的萎缩大大增强了凌志*的自信,他决意做一个聪明的病人,开始相信自身恢复的力量,而不是一味迷信医生与药物。

凌志*曾为自己列出10件最想做的事情,其中包括:重返滑雪场、再为儿子做一回饭、再去吃一次清蒸鲥鱼…

凌志*开始远离记者角色,将手表、手机都抛在一边,甚至电脑里的工作日程表都变成一片空白。后来凌志*又在深圳郊区租了一个小院,将家搬到那里,开始享受慢生活。

凌志*每天认真地走路、呼吸新鲜空气、吃各色糙米饭,他不再喝速溶咖啡,取而代之的是需要闲情逸致的现磨、现煮的咖啡。

凌志*又喜欢上郭德纲的相声,每日与儿子挤在一起看相声,忍俊不禁的笑声像孩子般简单纯粹。

年,凌志*遇到社区卫生站的一位老护士长。两人谈起凌志*的病情,护士长不禁惊呼:“别人像你这样,早就死了多少回,你现在还活着,真不容易,好好珍惜吧!”

后来凌志*与妻子一起去了一趟雪山,并且从峰顶一直速滑下山。那天晚上,凌志*给朋友们群发一条短信:“号外,凌志*已重返滑雪场!”

年3月15日,凌志*与妻子说不出的轻松兴奋,嘴里不停絮叨着各种开心的话题。他们自己都忘了为什么那么高兴,直到吃晚饭时,才想起那天的复查结果出奇的好。

凌志*颅内病灶已经几乎不见,胸肺也未见新的异常,就连那片幸存的肺叶也奇迹般茁壮成长,已差不多填满了手术后空荡荡的左胸腔。

凌志*突破医生断言的“3个月存活期”,又闯过了5年痊愈界限。医生在凌志*身上居然没有找到任何新的异常,遂笑眯眯地告诉凌志*,不要再把自己当病人。

凌志*44岁患癌,医生说活不过3个月。他不是圣人,也曾像任何一个普通癌症患者那样,经历了无边的恐惧与绝望。

可他在经历了怨天尤人、急躁地四处求医效果不明显后,清醒地意识到人们有时很容易太过低估自身修复能力,而过多依赖药物的能力,所以做一个聪明的病人,远比做一个一味听话的病人更重要。

如今凌志*已年近60岁,他打破医生的大限预言,依旧活得好好的,甚至已经和健康人没有什么区别了。凌志*熬过了如此艰难无助的日子后,现在又变成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凌志*修正了自己的行为认知。

凌志*自幼梦想能像父亲一样优秀,喜欢做精英,喜欢向精英靠拢。所以他虽有父亲的前车之鉴,懂得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依旧笨笨地连续超负荷工作。

直到凌志*患病以致走路都要拄拐杖,脑瘤怕光看东西都看不了时,才突然发觉昔日看重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也许他只有死到临头才深刻体会到,那些生命中越是被忽视的东西,反而更重要,譬如亲情、天伦之乐。

原来他总以为来日方长,哪里顾得上这些。可他在确诊的那一天,突然完成认知转变,懂得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时常是拼命向前奔跑时忽视的东西。

如今凌志*虽已痊愈,但他很少出现在公众领域,目前的目标就是活着,从未念念不忘什么时候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重出江湖,这些他都已不再想了。

其次凌志*变得更有智慧,更乐于帮助其他癌症患者。

凌志*重新成为健康正常的人,遂其坚信许多癌症并非绝症,而是一种慢性病症。至于癌症患者是否能康复,主要因素还是取决于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自身的免疫功能,而医学治疗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罢了。

凌志*想到那些与其相同命运的患者,想到那些被焦虑与恐惧包围的患者家属们,就想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他们,想尽己所能帮助他们。

如果说凌志*以前都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写作,可他这一次却是对自己生命的诉说。

年,凌志*的新书《重生手记》出版。虽然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有些事对病人都是相通的--我们必须坚强接受应该接受的治疗;我们必须有勇气拒绝不该接受的治疗;我们必须有智慧区分哪些治疗应该接受,哪些不应该接受。

凌志*向死而生创造生命奇迹,被誉为中国抗癌第一人。可也有人觉得凌志*经历一场大病后,怎么没有了锐意进取的拼劲儿,哪里还有中国记者“标杆”的模样。

人之将死,其心也明。就像凌志*所言,只有死亡没有办法描述,因为别人是一个没有这种经历的人。凌志*经历过生死劫难,觉得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其实也很好的。如果别人已经忘了他曾经的存在,那就忘了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抗癌第一人凌志军从癌症晚期到肿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