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可以说是女性体内的“晴雨表”,时刻提醒着女性自身身体的健康情况。如果月经出现了问题,说明女性身体内部一定发生了病变,导致体内系统发生动乱,月经不调便是身体发出的“红色警灯”。
生活中很多女性多多少少都会有月经不调的症状,但真正做到重视月经不调问题的女性却寥寥无几。月经不调事关女性健康大事,之所以不重视,大概率是没有意识到月经不调的危害。
不要以为年龄小,月经不调正常,也不要以为年龄大,月经不调不重要。月经不调对不同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危害,每个阶段都不容忽视。
青春期月经失调危害:激素分泌失调、影响情志、影响发育,不及早调理只会越来越棘手;
30岁左右月经失调危害:加速衰老,皮肤明显出现色斑,松弛、晦暗无光、毛孔粗大、粗糙,痤疮不断等不正常现象;并且体内的毒素沉积,不利与子宫和卵巢的排毒,严重可导致不孕不育;
30-40岁之间月经失调的危害:出现内分泌紊乱,如老年斑、外阴干燥、性欲减退等,女性第二性症明显衰退、减弱以及出现更年期症状;
40-55岁之间月经失调的危害:出现失眠、精力体力下降、记忆力减退、骨质疏松等更年期症状;
55岁以上月经失调的危害:出汗、皮肤潮红等,肾功能大幅下降,卵巢基本萎缩。
“是药三分毒”,生活中很多人觉得通过西药调理效果不佳,并且药物毒性反而加重病情,在此可以了解中医的调理方法。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古人的研究与传承,中医在治疗月经不调占有直接优势,通过辨证论治与整体调理,以温和补养的方式调理身体,对调理月经有不错效果。
“中医认为,肝脾失调可引起月经失调。‘女子以肝为先天’,‘脾为后天之本’,从‘肝脾同调’角度出发治疗月经病切实可行,临床多奏良效。”乐启生中医团队如是说。
从肝脾论月经
肝脾与月经的关系
“妇人以血为本”,经血主要成分是血液,“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妇人上为乳汁,下为月水”,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妇女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血海满盈,月经能够正常如期而至,如果脾胃失调,生化之源不足,影响冲任,可引起月经不调。
且肝藏血、主疏泄,肝血充盈,藏血和疏泄功能相互协调,血海按时满溢,任通冲盛,胞宫才能藏泻有期,从而维持女子经、孕、产、乳功能正常。所以,脾气健运、肝气条达,方使得气血充盛,血海蓄溢有度。
文献亦指出,调和脾胃、健运中焦,是贯穿于治疗妇科月经病的始终,并谓之“以后天养先天,治后天以调先天。”
因此,乐启生中医团队认为,在月经病的治疗中除补肾之外,还应在月经病治疗中重视肝脾同调。同时肝脾二脏在生理上相互为用,二者制中有生。
肝脾与月经病的关系:
古人常有“女子多郁”之说,说明女子心思细腻,多思多虑,易为情志所感而生抑郁、愤懑,且现代女性热衷节食减肥,面对职场、家庭的双重压力,难免出现肝气不畅、脾胃虚弱的表现,而见月经先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量多、崩漏、痛经、闭经、经行泄泻、经行头痛等一系列肝脾不调的疾病。月经病的产生与女子的生理特点相关,妇女多“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气有余则为火,血不足则血海失养,二因相加,常见月经不调等病理表现。故月经病的治疗尤要重视肝脾调和,使气血和畅。
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解决月经不调
逍遥散,被称为疏肝解郁第一方,出自宋代官修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由柴胡、芍药、白术、茯苓、当归、炙甘草、生姜、薄荷等组成,具有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效。
本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当归、白芍,养阴柔肝,为臣药。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生姜,辛散疏解,共为佐药。柴胡还有引经之能,兼为使药。诸药配合,养血而疏肝,健脾以平肝,使气血互生互养,肝脾互动互用,病去如抽丝,健康乐逍遥。
本方立足于肝脾同调,以疏肝为主;气血兼顾,以理气为先的治则,立法严谨,组方合理,为后世所广泛效法,并多有发挥,以致演变出多首调肝养血的名方,成为内科、妇科相关疾病治疗的重要法宝。多年来,乐启生中医团队以本方增减治疗女性月经不调综合征中具有适应证者,基本都有较好的效果。
以上处方的具体应用,需因人而异,因证而异,才可达到标本兼治效果。
案例分析
梁女士今年27岁,是一位家庭主妇。结婚1年,因体质差工具避孕。近半年月经周期延长,往往40~50d,经期8~9d方净,经量时多时少,多则每日用7~8片卫生巾,少则2~3片,经色暗红有血块,常于午后感腹胀,偶有右下腹隐痛,纳可寐欠安,大便不成形,小便调,舌暗红苔薄白有少量瘀斑。
年5月15日就诊。就诊时体形瘦削,面色萎黄,13岁初潮,平素月经尚规律,6~7/30~35d,经量中,色红,无血块,无行经相伴症。就诊当日查尿妊娠试验(-),血β-HCG5.2mIU/L,B超:子宫内膜0.8cm,子宫直肠窝少量积液,余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崩漏,证属肝脾不调,治以疏肝理脾,化瘀止血,方予逍遥散和归脾汤加减:
处方:当归、醋柴胡、赤芍、生白术、生黄芪、干姜、木香、艾叶炭、茜草炭、蒲黄炭(布包)、五灵脂(布包)、党参、茯苓、炒酸枣仁、小茴香、红枣等,共7剂,水煎服,1剂/d。
梁女士服至第4剂时阴道流血量明显减少,右下腹痛缓解,第5剂血止,复诊时去上述止血药,保留党参、白术、茯苓、干姜、木香、醋柴胡药物等疏肝理脾,参照中医周期疗法进行调理,期间无不规则阴道流血现象,月经基本按月来潮,腹胀情况逐渐减轻,自年8月后月经6~7/30~32d,治愈,后期随访未复发。
总之,论治月经病,要重视肝脾同调,充分注意到气血在妇女的生理特点,条畅情志,使中焦得运,气血流畅,脏腑功能如常,月经才能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