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全国百名名中医、著名脾胃病专家刘启泉教授在国医大讲堂作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诊疗新思路》讲座。
临床定义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该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者发生胃癌的危险度增加,在临床上越来越引起重视。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痞满”;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者,可根据主要症状诊断为“反酸”“嘈杂”等病。
流行病学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牵头开展了一项横断面调查,包括10个城市、30个中心、共计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慢性胃炎患者,结果显示,在各型慢性胃炎中: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比例为49.4%;
慢性非萎缩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为42.3%;慢性萎缩性胃炎比例为17.7%;
胃窦病理检查提示:
萎缩者占25.8%;
伴肠化生者占23.6%;
伴上皮内瘤变者占7.3%。
CAG患病率人群变异较大,在胃癌高发的东亚、东欧、南美等地区,患病率也相对较高。
CAG世界范围内均老年人高发,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高。20~50岁患病率仅10%左右,而51~65岁则高达50%以上。CAG每年的癌变率为0.5%~1%,伴有异型增生癌变率更高。
胃癌前病变是正常胃黏膜从正常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一个病理学概念,通常包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萎缩性胃炎(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IM)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Dys)为癌前病变。CAG伴IM或Dys的癌变率为7%-9%。
临床诊断慢性胃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缺乏特异性,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是本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还可有乏力、消瘦、健忘、焦虑、抑郁等全身或精神症状。
慢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的诊断价值更大。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判断的萎缩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确诊应以病理诊断为依据。
临床治疗中医治疗:
肝胃气滞证: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胃郁热证: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脾胃湿热证:*连温胆汤加减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脾胃虚寒证:*芪建中汤合理中汤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加减胃络瘀阻证: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
治疗原则——辨病辨证辨病为先
“病”《说文解字》中谓“疾,病也”,《辞海》谓“疾甚曰病”。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证”,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解释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病证结合,即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也就是对疾病全过程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认识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疾病的规律。
中医临床论治五法
1辨证论治《伤寒论》是中医学进行辨证分型治疗的典范。
2辨病论治在此所言之辨“病”不单纯指西医的辨病。3审因论治宋代陈无择曰:“凡治病,必须识因,不知起因,病源无目。”4对症论治《伤寒论》中记载了许多辨主证、抓兼证的辨证论治与对症论治相结合的极好范例。5微观论治传统辨证论治方法存在其不完备之处,“有诸内,必形诸外”这句话有待商榷,很多疾病“有诸内,未必形诸外”,很多患者就诊时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出现“无证可辨”现象。对无证可辨,有病可医者,可借助现代诊疗手段,如生化检查、超声、CT、内窥镜等,微观辨证是辨证论治的发展与丰富。
辨病用药经验1、CAG伴Hp感染时,加蒲公英、连翘、半枝莲、*连以清热解*。2、胃黏膜充血水肿、有瘀血时,加川芎、赤芍、三七粉以活血通络,有出血时加仙鹤草、地榆以凉血止血。3、胃酸缺乏者加乌梅、木瓜、甘草、白芍酸甘化阴,使甘守津回。4、伴肠上皮化生者加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败酱草清热化湿,且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清泻之中有固本之意。5、伴不典型增生者加莪术、仙鹤草、墨旱莲、水红花子、半枝莲、灵芝、生薏苡仁活血消肿,提高免疫功能,防癌抗癌。
10月23日直播预告10:00——11:30
岐*学者李灿东教授《中医思维的传承》讲座
了解本期讲座详情,观看更多直播内容,请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