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你在脾胃病施治中存不存在以下的5大问题呢?
脾胃病的治疗中,思维的偏见会产生一些弊病。
1囿于脾虚,滥用呆补
对脾胃虚弱抑或气血不足之人,补益脾胃助其受纳、运化,益气血生化之源,本为正法,然滥用呆补者亦不少。
其表现如下:
一、补不得法
即大队参、术、芪“填鸭式”的补,只“补”不“行”,收效惘然。
其实,许多老中医对脾胃虚弱之人如何施补,已有成熟经验。
如蒲辅周老中医强调“补而毋滞”,他用药少,剂量小,却常收卓功;*文东老中医治病强调照顾脾胃,不妄施苦寒克伐或大剂腻补,主张用药轻灵,在用补益药时往往加入陈皮、木香等灵活之品以助运化。
这些经验应该借鉴!
二、认证不确,非虚亦补
如临床见到一些幼儿面*肌瘦懒于进食,家长溺爱(生活条件亦好)以为虚弱,麦乳精、糖、巧克力……乞求儿食,医者以为脾虚,累进补剂,但就是补不起来!原因何在?
“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过食甘腻,壅滞气机使然。应调其饮食,节其甘腻,稍事运脾,呆补则无功。
还有一些幼儿外感之后留有低热,手足心热、家长以为病后体虚,鸡、鱼、肉……强与儿食,医者以为脾弱,余热未清,或予补益,或予苦寒清热,收效惘然。
何故?
忘记了“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和“损谷则愈”。
应味食清淡,节制饮食或予少量保和丸(每次半丸),消食和胃,消而无过,且略取其中连翘之散结清热即可。既不宜呆补,又不宜苦寒损胃。
三、取悦患者,无原则地投其所好
现在仍有不少人乐于受补,如不晓之以医理,一味投其所好,不该补亦补,必贻害患者。
年间曾遇一女患者,患脂溢性脱发,稍有纳差。患者崇信*芪之补,每服药必求医生开*芪,且越开量越大,医者亦存补之无害之念,结果服药数月,脱发有增无减,饮食有减无增,此诚患者乐补之过,实亦医者投患者所好之过也。
2一见不食,即与消导
有积滞,予以消导本为正法,然不辨虚实,一见不食即与消导,焦三仙随手拈来者亦不乏所见,名曰帮助消化,实为滥用。
众所周知,神曲、麦芽、山楂对脾虚无积滞,气虚便溏者不宜服用,古医家早有明训,一些本草书甚至指出:无积久服消人元气,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
3不究病机,过用苦寒
对于脾胃湿热蕴结的患者,合理使用些苦寒药物本无可非议,但不究病情变化,“苦寒一贯制”者亦不乏所见,结果湿热或去,胃气败坏,反致束手。
如某些急性肝炎患者,可出现脾胃湿热征象而纳呆、乏力、脘腹胀满、舌苔*腻,此时使用些苦寒药物(如栀子、*芩等)患者症状会得到改善。
但临床常见到不究病情变化,认为苦寒既已得手,效不更方,或惑于转氨酶高,忽略辨证,长期应用苦寒的情况,结果有些患者,始则症状改善,继则腹胀纳呆再现,原因何在?苦寒败胃者不少。
对于此类患者,应尤重舌诊。
若始见*腻苔,则可使用苦寒,*苔渐退,苔转白腻,即应撤去苦寒,继之以燥湿芳化,当注意药取轻灵,宣展气机,苔转薄白,再略予补益脾胃。
如果不辨病情转化,患者湿热已减,*腻苔退,仍予苦寒,就可能损胃,重现腹胀纳呆,此时的腹胀纳呆与病初的腹胀纳呆已有本质不同了,此为虚,始为实,虚再以实治,必使病情迁延。
4求胜心切,大剂累投
脾胃虚弱患者,常有诸多虚弱症状,懒于进食,又不得不进食,加之环境、精神、工作等因素的影响,又难于在饮食的质、量、次数、口味、冷暖等方面达到尽善尽美,因此脾胃患者,特别是长期患者,在治疗上就要持之以恒,有时宜缓图收功,否则欲速则不达。
但急于朝夕收功或过于依赖补药的威力,以为量越大收效越快而大量累投者屡有所见,结果事与愿违,无异于拔苗助长。
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一个原因,即怀疑轻剂的作用。其实,轻灵收卓功,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是屡见不鲜的。
试举一例如下:
颜某某,女,36岁,农民,河北晋县人。
初诊:年10月21日
主诉:食欲不振3月余,加重20天。
现病史:患者于年8月上旬与爱人吵架后,即不欲饮食,时作恶心呕吐已历3月,近20天病情加重,饮水或服药亦即吐出,伴胃脘憋胀腹中漉漉,头晕心悸乏力,口干咽燥。
在当地治疗(包括输血、补液等)无效,因体重骤减,怀疑消化道肿瘤而来石家庄就诊,于年10月21日收入中医病房。
诊查:入院检查除大便常规为稀便,镜检白细胞稀布外,血、尿常规,肝功能,胸透均无异常。诊脉细,舌红少苔。
辨证:胃阴不足,胃失和降。
治法:益胃阴降胃气,病久呕恶,药宜轻取。
处方:百合15克,乌药8克,枇杷叶10克,苏叶6克
取百合养肺胃之阴,且有肺气降则诸气俱调之意,乌药顺气降逆,二药配合柔中有刚润而不滞;枇杷叶和胃降气,苏叶下气,二者配合温凉合宜。
服药一剂病情平稳,因患者喜酸,于上方去苏叶加乌梅十个,一剂后食欲增加,胃脘胀满减轻,因大便仍溏薄,加山药10克。
以上方服之诸症逐渐好转,体重增加,于12月14日痊愈出院(各有关检查均已正常)。
5囿于通下,忽略辨证
对胃家实或虚中夹实,实热急者,予以通下常可收到满意疗效。
由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成功,“六腑以通为用”在医者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是不分病程,不察体质,不辨现症,或仅依靠西医某个诊断即屡用攻下者亦不少见。
比如常见到一些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有明显脾胃虚弱或脾虚湿困征象,而医者仍屡用通下,结果越通越不通,腹胀纳呆有增无减,医者尚认为通未达到火候,继续通之,结果变证蜂起。
原因即在于忽略了辨证论治,犯了按图索骥的毛病,这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兹举医案一则说明:
贾某某,女,34岁,农民。
初诊:年9月13日
主诉:胃痛间断加重2年。
现病史:患者胃脘痛2年,间断加重,曾经胃镜检查诊为“萎缩性胃炎”,并经有关检查诊断证实患胆石症。长期用苦寒及利胆通下药物病证不减,于年9月13日住院。
诊查:患者胃脘痛而喜按,累及两胁,痛得食则减,伴烧心泛酸,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白带量多微*,有酸臭味,脉缓而无力,舌淡红苔白。
辨证治法:据证分析,不宜苦寒下夺,治以完带汤加减,疏肝健脾化湿。
处方:苍术10克,白术12克,白芍6克,山药20克,枳实6克,佛手10克,当归10克,柴胡6克,云苓10克,芥穗10克,延胡索10克
以此方治之,诸症渐次好转,于年10月25日出院。
该患者既往治疗之误,即在于忽视辨证,拘于通下和过用苦寒,使脾胃气伤,设再囿于通下,必至变证百出,可见辨证论治之重要,亦可见思维更重要矣。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刘亚娴医论医话》,刘亚娴著,学苑出版社出版,年9月。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这个相亲经历,和那个标题为《关于我3月的一次相亲。》几乎一模一样,可能稍微比他好一点点。
本人今年25,今年大年初3,我妈给我介绍了一个相亲妹子,23岁。没有媒人,是街坊也是她的嫂子直接带到我家里面来的。(她跟她嫂子关系特别好)妹子特别害羞,在我家见面全程躲在她嫂子旁边,我根本看不到她的长相,身材很廋,那种病态的廋,(后来才知道cm,35KG)。然后聊了几句,让我们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