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腰腿黑百通,皮肤有病活氧油!
四圣弘医近期经常有学员、读者和网友来问我,该怎样又快又好的学习中医。我一直认为,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帝内经》包含了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生物学、自然哲学等多个领域。其内容涉及面虽然广,但原理却并不复杂,很多原理恰恰是来源于生活常识和自然知识。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探讨。一.看待中医的视角和方法论中医是一门大道至简的学问。西医接近于化学视角,而中医则更多从循环系统的角度去看。而人体循环系统的主要载体和“介质”就是血液,血液在人体的分配和流动对人体健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的五脏六腑、肌肉骨骼都要依靠质量良好和数量充沛的血液进行滋养和实现循环代谢。血液到达不到的地方,组织和细胞就得不到氧气和营养,就会出现病变、萎缩或者衰老。抵抗力这个词,从最简单的内涵看,就是血液。血液到达不到的地方,就会出现病变。我们身体平时的酸、麻、胀、痛,老化病变的组织实际上都是血液不能到达的地方。人体血液中的主要成分就是水,水喝到肠胃以后能否被身体有效利用是能否变成血液的重要因素。构成循环系统的主要因素就是脏腑的质量和循环系统中的载体(血液或水分),但脏腑的质量和人体的主要介质载体(血液)的关系又是相辅相生的。血液需要脏腑的代谢和净化,而脏腑也需要血液的滋养和维护。从这个角度我们去理解《伤寒论》,就很容易发现:《伤寒论》的组方大多是改善循环系统和维护身体质量的。循环系统过热、过冷、过燥、过湿都会影响循环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质量。中医药的主要视角就是寒热燥湿,寒热燥湿就是维护人体质量的物理环境和产生病*细菌的物理环境的主要因素。《*帝内经》则是讲述了自然规律的宏观和微观法则,揭示了如何遵守自然规律来维护好身体的质量。人类来源于自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和动物也都来源于自然。通过自然规律揭示人和自然万事万物的内在关系,告诉人们生活的规律以及在疾病时如何利用规律进行修复。用循环系统的视角看,自然界也是一个循环系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自身自转,地月、五大行星构成的适宜人类居住的宇宙体系,依赖的是能量以及规律。地球上有人,依赖的是阳光、水分、氧气、适宜的温度湿度……。二.学习中医的方法中医的核心思想,集中在《*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当中。历史上其他医学家的书籍,大多是个人心得和经验方。对学习中医有一定的帮助,但实际上帮助不是特别大,经常还会造成负面影响。一旦受某个流派影响形成固有思维,反而会产生很大的负面障碍。我的经验,学习《*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思路是:先浅学《*帝内经》,明白其中的一些大致机理,然后仔细学习《伤寒论》。学习《伤寒论》一定要注意实践,通过实践来提高理论认知。绝大部分情况下,失败的案例比成功的案例更值得借鉴和思考。《伤寒论》学会应用后,再去仔细学习《*帝内经》,便能体会到《*帝内经》中很多指导原则的奥妙之处。然后再回过头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遇到难题或者取得成功后,从《*帝内经》中去寻找依据,一般都会找到答案。《*帝内经》和《伤寒论》循环交替的递进式学习方法,是学好中医的快捷之路,也是稳健之路。《伤寒论》所谓的“六经辩证”是对人体进行的一种“功能性”划分。譬如,我们说汽车的发动机、油缸等,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的划分。例如解剖学中的心脏、肝脏、骨骼等,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构性的划分。如果我们说汽车的燃烧系统、排气系统等,则是一种功能性的划分。汽车的燃烧系统实际上由发动机、通风、冷却管道、汽油等多个结构组合而成,几乎涵盖了汽车的所有主要结构。《伤寒论》中讲的“太阳”更像人体的皮肤散热系统和呼吸系统。人体暴露在环境中的主要就是皮肤和肺,因此称太阳主一身之表。太阳要实现其“呼吸和散热”功能,实际上身体的五脏六腑都参与到了其中。人体的脏腑质量不好,血液流不到的地方就很容易出现病变。血液在皮肤上分配不足,皮肤散热不足,皮肤的热效率也不高,调节能力也不足,遇到冷空气后,体表皮肤血液内收会进一步影响人体的呼吸和散热功能。人体散热功能被破坏后则会出现发烧,呼吸功能被破坏后则会出现胸闷。当这个机制不能被修复后,内热以及人体水循环失常则会进一步影响人体的其他功能,并损害人体的质量。麻*汤的机理是通过鼓动血液从体内向体表流,通过发汗来修复被破坏的呼吸和散热功能。从“功能性”和“循环系统”的角度看,我们几乎可以很快明白《伤寒论》的组方特点。例如,小建中汤可能就是提升肠胃血液循环(水循环),通过提高肠胃的血液循环,一方面可以改善消化功能,同时也可以改善肠胃的质量。四逆汤可能就是提升人体热功率和留住人体水分的,人体“出力”不足,热功率降低,就会出现疲倦、腹泻等症状。真武汤可能就是提高脾肾水循环的,加强脾肾对水液的分流和排泄能力…..西医治病主要从化学角度看。中医从循环系统的角度看,治病更像治理环境。治理环境的核心思想就是让污水流动起来、通过施肥以及改善自然环境的循环状态,自然环境的“质量”就会逐渐改变好起来。《*帝内经》对《伤寒论》有极强的指导作用,例如如果能真正理解《灵兰秘典》中五脏六腑的功能角色。就大概知道大部分失眠是晚上肝肾对心的支持不足导致,应该治疗肝肾甚至肠胃,而不是简单的开一些酸枣仁、龙骨、牡蛎等药物去安神。理解了《*帝内经》中四气调神的真正意义,以及“用咸远咸、用热远热”等原理。就知道夏天天气热,出汗过多,血流过多流于体表而少于体内。肺和肾偏虚,用药就应该多用补肝肾的药物;冬天天冷,血液过多流于体内不容易出汗则很容易导致心虚,则应强心养血……。如此类推,明白自然界的宏观大规律,下药处方总会八九不离十,疗效惊人。而不像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医疗效不明显,大多数中医师自己也没有信心。三.不能排斥西医由于中国古代解剖学不发达,导致古代绝大多数中医对人体的结构性了解较少,对人体功能性作用理解较深刻。中医所说的气虚、阳虚大多是一种功能性的描述语言。但实际上,人体的结构是支持人体功能运作的。例如,人体行动需要消耗“力气”,古代各医家对“力气”的解释描述五花八门。实际上用现在西医的角度看,就是人体通过吸收氧气进入血液,血液带动氧气进入人体细胞组织,燃烧人体贮备的营养物质来释放出来的。感冒影响人体呼吸系统,人体获得氧气能力下降后,燃烧“出力”不足就会出现疲倦。中医讲的“浊气”,从化学角度看,很多是营养物质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沉积。中医常说的“心肾不交”,实际上从西医的解剖学,数据分析和血液循环上很快可以找出依据。所谓的“心肾相交”实质上是一种功能性的语言描述,心和肾不可能长的一块去。肾通过净化过滤血液再回传给心脏,肾对血液的过滤作用可以让血液更干净,血液的热效率更高,从而可以辅助心脏运行血液,对心脏起到减负的作用。血液流过肾的物理结构也有二次升压的作用,对心脏也有帮助作用。如果肾脏质量下降,对心脏的支持不足,就会出现心脏负荷过重、心力衰竭、高血压、失眠、水肿等现象。《伤寒论》少阴篇真武汤与猪苓汤、四逆汤与*连阿胶汤“对仗”的表述方法,实际上可以和西医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相一致。而且从生活经验看,晚上没睡好,肾脏没有得到滋养,肾脏对血液净化不足,就会出现对心脏支持不足。第二天就会犯困,心血管疾病或者焦虑症患者就会病情加重。中医的绝大部分理论,从生活常识就能感受出来。未来医学的发展模式一定是中西医整合的新模式。西医的优势是具体化,量化,更容易被现代人理解,缺点是系统观不足,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缺乏整体性认知。中医的优势是系统、全局观。中医目前出现的最大的问题是从理论到具体临床指导缺了很大的一环。中医的理论哲学色彩较强,普遍存在用哲学观直接指导临床的现象。像“阴盛格阳”、“心肾不交”、“肝阳上亢”、“阴虚火旺”等词语的内涵有很大的抽象性和含糊性,很难具体落实在临床指导中。中医学习者和老师经常理解的是事而非。古代社会没有现代科学语言,使用这些语言是当时环境造就。现代人受教育程度已经发生了变化,西医对人体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中医从业者应该与时俱进、虚怀若谷,勇敢接纳西医好的一面,这样中医的发展才更有希望。四.不能把中医仅仅看待为一门医学。《*帝内经》的很大一部分篇幅,是在讲解天文、地理和自然知识。转化成现代语言,实际上与现代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有很多交融的地方,甚至在很多地方也印证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历史的形成,地理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长江*河,自然不会有长江*河冲击平原。没有长江*河冲击平原,自然不会形成中国文化。人类产生于自然和自然规律。古中医的核心是研究自然规律,而现代大学的中医教材,恰恰省去了最宝贵的这一部分。把中医和西医并列,简单的当做一门医学。我的经验,要学习好中医,至少有一半的时间不在学习中医本身,知识经常因为博而深。如果能读一读中国的《易经》、主要的历史地理书籍、文学诗歌作品、现代心理学著作、主要的宗教学理论、现代西医理论、现代物理学知识等。相信很快可以把中医的内容融会贯通。真正理解,中医的确是一门大道至简的学问,而且可以简单、随时随地应用的接地气的学问。笔者一直以为,只要用心去观察体悟生活。中医的知识几乎随处可以验证和使用。所谓“熟能生巧”,很多的技能,是在了解理论后,不断实践的结果而已。中医本来就是一门可以人人掌握的生活技能。中医课程总汇
01
倪海厦全部课程
02
所有常见病中医治疗大全
03
中医知识专题集中学习
04
学习中医书籍在线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