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肠胞虫是对虾养殖过程中的一大祸害,感染了肝肠胞虫的对虾,尤其是在转肝期一个月的时候,摄食正常、长势正常,外表看不出任何变化,也不会引起重视,大约30天左右(快的一个月,慢的话一个半月左右),尽管虾子比较小,吃料会慢慢变慢,长势、病症显现出差异与变化(有大有小、个体差异比较大),但肠、胃仍然充满着食物,肝胰腺略微萎缩,发软,但颜色比较深,所以从表面上看起来,虾并没有明显病症问题,但就是不长个,偶尔伴随有白便。
近年来,随着养虾业的再次兴旺,对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对虾病害严重,给对虾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对虾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主要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虹彩病*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又称早期死亡综合征EMS、对虾肝肠胞虫病。目前,对虾肝肠胞虫病已在中国多个对虾养殖区被检出,且检出率有增加的趋势。
虾肝肠胞虫对虾的影响:
对虾感染EHP的危害严重程度取决于其孢子在肝胰脏中的数目,孢子的数目越多,对虾生长的影响越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01
导致营养不良、生长缓慢
虾肝肠胞虫寄生于对虾肝脏及肠道细胞内,造成吸收功能下降,营养不良导致对虾生长缓慢,同一池塘的虾规格参差不齐。生长缓慢的虾因体瘦弱抗病力差,蜕壳期出现零星死亡,如遇异常天气和水质突变等应激时可造成大量死亡。
02
肝胰腺坏死
有研究认为感染虾肝肠胞虫的对虾存在肝胰腺坏死的风险,肝肠胞虫是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和败血性肝胰腺坏死的一个危险因素,肝肠胞虫感染增强了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感染的敏感性,加重了肝胰腺细胞的坏死和脱落,提高了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的死亡率。年水产动保公司调查发病池塘也发现对虾肝胰腺坏死与虾肝肠胞虫具有密切联系。可能和肝肠胞虫感染导致虾免疫力降低,机体更容易被细菌、病*等微生物入侵,引起交叉感染有关。
03
易引起对虾白便
有学者认为对虾白便综合征是由虾肝肠胞虫引起。年有报道发现,经历白便综合征与没有白便综合征的虾肝胰脏组织及池塘中的肝肠胞虫呈负相关关系,即经历白便综合征的虾肝胰脏组织及池塘中的肝肠胞虫含量高于没有白便综合征的虾或池塘,认为对虾白便症与虾肝肠胞虫存在关联。
对虾肝肠胞虫是如何传播的?一、从种苗携带病原垂直传播,所谓的垂直传播,就是亲虾里带来的,买的苗种就有。
二、水平传播就是虾传染虾,能够造成健康的虾也感染肠肝胞虫。虾肝肠胞虫感染对虾后,在肝胰腺细胞内形成胞原质,成熟后可通过对虾消化道散排出体外,在水环境中形成孢子体,散在于水体并附着于藻类、碎屑、饲料表面以及池壁和底泥环境中,成为健康对虾的潜在威胁。
实验已经证实健康虾和肝肠胞虫感染的个体共居,能很容易导致病原的传播。不仅仅是因为健康的虾会残食死虾,有研究发现甚至通过水体也可以导致健康的虾感染。
如何防控对虾肝肠孢虫病?1、建议养殖户从苗种期就要做好筛选工作,做好虾苗检测工作,避免购买携带病原的虾苗,选择正规的苗厂,避免盲目跟风。
2、清塘灭孢。有研究发现经过砂滤、臭氧消*、紫外消*等一系列处理后的养殖用水未检测到肝肠孢虫,证实消*处理可以预防肝肠孢虫感染和传播。所以,对于肝肠孢虫发病率高的地区(如珠三角土塘养殖)、对虾生长缓慢的养殖池塘需进行彻底全面的清塘消*。如翻耕塘底(10厘米左右),使用公斤/亩以上的生石灰彻底清淤,使塘底的pH值达到12,并保持一段时间,之后塘底完全晒干,可有效杀灭微孢子虫。
3、做好虾池调水工作,下降养殖水体有机物的含量,尽可能的下降形成孢子虫病形成反复沾染的机遇。
4、提高肝脏免疫力。内服保肝护肠药物(如益生菌、中草药、维生素等),提高免疫力,避免病原“趁虚而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