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以前,有中医前辈跟我讲,现在很多年轻的中医人,都是在熊瞎子掰苞米,走一路,扔一路,到头来啥也剩不下。
为啥这么说?就因为缺乏对老经验的继承和钻研。
中医作为经验医学,不继承怎么能行呢?只看眼前,不做继承和学习,中医的优秀经验,就只能被不断埋没。中医作为国术,迟早有断绝香火的一天。
正因如此,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对优秀中医经验的总结、挖掘和提炼。
现在我要给你说的,就是中医治疗胃炎的临床验方。它就是值得被继承的中医经验之一。
谁的验方呢?是从前上海的老一辈医家,筎十眉。
这个老前辈,所留下的东西不多,文字资料很少。我下面说这个,其实也是老前辈学术的继承者,在年的《北京中医》上,刊发出来的。
你看一下这张方子:
丹参12克,蒲公英15到30克,川楝子9克,广郁金10克,路路通10克,生白芍12克,生山楂12克,甘草3克。
这是主体结构。围绕它,还有一些加减之道,比如说胃部疼痛严重的,加炒元胡12克。胃纳不好,食欲不振的,加炒谷芽、炒麦芽各9克,或鸡内金9克,砂仁2克(后下)。如果胃胀特别明显的,加陈皮6克,佛手干9克。大便干结的,加脾越麻仁丸6克(吞)。
这方子能干啥?具体说,就是治疗萎缩性胃炎,证属肝郁化火、津亏血瘀之人。
怎么理解呢?来,我给你举个例子。
有一次,茹老中医接待一个女患者,当时年纪是46岁,姓徐。
她其实从很早就开始有胃部胀痛、嗳气、恶心、吃不下饭的现象了。后来,由于疼痛日益剧烈,发作日益频繁,不得已去就诊。经过检查,她被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刻诊,见舌苔光剥,没剩下多少了,而且仅存的中部舌苔发*,脉象偏细弦。
当时,茹老中医就用了上头的方子。结果,14剂药喝下去,症状大减。调养5个月之后,胃镜检查,胃炎明显好转。最后,再用原方1个多月来巩固。患者经过随访,一直未曾复发。
读者朋友,如果是你,你会如何为这个患者辨证呢?你能提炼出什么?
当时,茹老前辈的判断,就是肝郁化火、胃阴受损,导致津亏血瘀。上头的方子,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设置的。
你看,这个患者脉弦。脉弦,意味着肝郁。联系到患者舌体光剥、发*的热象,我们不难判断出,这个患者属于肝郁化火、伤了津液了。
我们的胃,喜湿恶燥。胃里头的阴液,是维系胃正常功能的基础。肝郁化火,传导给脾胃,使得胃阴受损,这就导致胃部阴虚有热。胃阴不足,脉络失养,再加上胃热灼伤胃络,这就导致血瘀。血瘀,不通则痛,所以患者胃痛不止。胃部之气失于降泄,于是人就纳差、吃不下东西、胃胀、嗳气呕恶。
可以说,这个状态,是相当一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普遍状态,临床常见。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用一些药材,来疏肝气、清热邪、养胃阴、活淤血。只有这样,胃才能舒服起来。
怎么实现这个目的?我们看看茹老前辈的验方——
丹参12克,蒲公英15到30克,川楝子9克,广郁金10克,路路通10克,生白芍12克,生山楂12克,甘草3克。
这里头,丹参活血清热,蒲公英清热解*、止痛和胃。川楝子疏肝清热,郁金解郁活血,兼能清热。路路通去经络之郁滞,白芍凉肝柔肝,配甘草缓急止痛、酸甘化阴。山楂化瘀血。
这些药物的组合,完全符合疏肝清热,养阴活血的要求。
我个人觉得,由于患者当时纳差、食欲不佳,所以应该还加入了鸡内金、谷芽、麦芽、砂仁之类,以行气和胃。
这就是基本的治疗思路,不知道我说明白没有。
说起来,茹老前辈的这张验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挺有名的,于业界多有流传。据说,凭这一张方子,老前辈获赠的锦旗达到几十面。当然,这些都是陈年旧话,如今说起来,没啥价值了。总之,它的实用价值,还是有的。
当然了,有些朋友,可能对此不以为然。几十年前的老东西,有啥稀奇的?但是,尽管年头多了一点,我还是希望业界朋友,能多